tust news

科大新闻

[海环学院深入推进“本科生导师制”]-凯发k8登陆

发布时间:2018-01-10      浏览量:    作者:金峰     来源: 海环学院

    日前,在第一届高校大学生海洋与化学科技实践论坛上,我校海环学院本科生李小芳题为《微生物包埋凝胶吸附降解水中苯甲酸的行为研究》获口头报告一等奖。得知获奖后,她深情地谈到,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学院推行了一年半之久的“本科生导师制”,倾注着“小导师”曾明副教授的辛勤指导。

    自2016年2月开始,海洋与环境学院开始实施“本科生导师制”。像研究生一样,给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导师,在四年中指导学生思想成长,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,为学生考研、就业和科研实践提供指导与帮扶。该项工作得到全院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,“小导师”成为海环学院老师们一张闪亮的新名片。

    完善导师制工作办法,实现差异化精准育人。实施“本科生导师制”,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问题。制度实施第一年,由于专职教师人数少、专业之间教师数量不平衡,有的专业一位教师带七、八个学生,有的专业带十几个。四年累计,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大,无法充分保障与学生的交流。2017年,学院重新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,将原来的“本科生导师”只能由专职教师担任,拓展为全院教职工共同承担,打开专业界限将导师与学生随机匹配,每位导师每个年级带二至三人,每位导师四年最多带学生不超过二十人。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导师科研的情况,在第四个学期可以申请更换导师。同时,规范导师考核办法,落实到学院聘任制文件中,学院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导师工作补助。制度的不断完善,进一步规范工作方法,不断激励导师工作热情,为“本科生导师制”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,切实实现差异化精准育人。

    打造软硬件保障,建立师生交流互动平台。如何发挥好“本科生导师制”,为师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,是摆在学院面前的第二个问题。针对这个问题,学院出了四项实招。一是建设本科生创新实验室,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组织载体;二是组织“海环杯”系列学术科技创新赛事,为导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提供组织手段;三是创建本科生学术性社团,为导师配备小助理,作为工作推动的组织单元;四是建立“海洋之星”创新工场,开展创新教育、创业预孵化活动,为“本科生导师制”提供硬件保障。

    四项工作建立起学生德育、专业学习、科研实践、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全方位工作机制,实现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提升——一是,提升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,实现学院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的育人目标;二是,在专业素养培养方面,培养高级科研人才,提高学生考研、推免成功率;三是,在就业出口方面,提高学生就业、创业素质,培养行业杰出人才。

    师生交流踊跃,结出累累硕果。截至目前,导师与学生累计交流600余次。刘洪艳副教授让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的learning plan,创建学习小组时时督促学习进度;豆宝娟副教授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与学生们进行分享,帮助他们建立对科研的兴趣;李海明教授带领同学们走进实验室、申报“大创计划”;张青田副教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“情满滨海”社会调研活动,积极服务滨海发展;刘宪斌教授带领同学们到野外观测,指导同学们撰写论文并发表……师生交流的场所从办公室、实验室,扩展到“听海知心”谈话吧、学生宿舍,扩展到网络、户外实践场地等。

    在“海环杯”系列竞赛中,导师带领着学生们收获累累硕果。举办两届“海环杯”海洋知识竞赛,累计参赛317人,同学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展示专业素养,86人获奖;第一届“海环杯”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,共有5项作品选拔参加天津市“挑战杯”的角逐,3项作品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。2017年6月,第二届“海环杯”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启动,学生共申报作品20项;以环境工程系本科实验室为载体,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素养培训,参加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学科创新实践邀请赛,获个人奖68项,团体赛获二等奖1项,在参赛的六只高校队伍中取得总分排名第二的好成绩。

    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作为高校工作者,不仅仅要做一名教书匠,更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导,引领学生德行成长、知识获取、技能习得、身心健康。海洋与环境学院牢抓“本科生导师制”这条工作主线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,深入研究、积极探索与实践,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育人,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 


网站地图